“每月有低保、子女有教育補助、妻子有兩份收入,我免費學習技術,日子再過不好,就說不過去了。”43歲的韓城市金城辦坡頭村二組村民楊勤安說。
楊勤安家有5口人,母親患有慢性病,無勞動能力,一直依靠藥物治療,醫藥費用開支較大;妻子竇娟蓉早年因車禍受傷,干不了重活;女兒和兒子一個上大學、一個讀小學。 地里的花椒因樹種老化,經管不力,收入微薄。生活的重擔壓在楊勤安身上,這個話不多的漢子越發沉默。為了多一些收入,他四處奔波打零工,但生活仍未見起色。 2016年,精準扶貧的春風給楊勤安帶來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。這一年,村里給楊勤安申請低保二檔,緩解了他家的生活壓力,但還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。村干部經過研討,將竇娟蓉安排到村公益性崗位,負責打掃村史館的環境衛生,每月有固定公益性崗位工資。竇娟蓉對這份工作十分上心,當場立下軍令狀,一定將工作干得漂漂亮亮。她分管的轄區總是打掃及時、干凈整潔,得到村民一致認可。竇娟蓉說:“不能坐等政府幫扶,自己也得爭氣。”除做好本職工作外,她還到村中一家電商產業幫忙,每月又多了一份收入。第一書記還為楊勤安的一雙兒女申請教育補助,減輕家庭負擔。楊勤安則通過市農林局產業脫貧技術支持,學習農業技術知識,科學管理家里的3.6畝花椒,增加農業收入。村委會還對他實施就業培訓,增加其打工收入。
如今,楊勤安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,但他沒有停滯不前,下一步,他想發展花椒產業。楊勤安堅信:“趕上好時代,遇上好政策,還得有志氣。只要立下脫貧志、鉚足精氣神,依靠雙手開創新生活,再貧困的狀況都能戰勝。” (責任編輯:管理員1)
|